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

作者: 时间:2021-11-26 点击数:

 

 


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

2020-2023年)

建设方案

 


学校名称: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负责人:顾建峰

联系人:王志刚  

联系电话:15847408898

 

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

前 言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编制本建设方案。

方案分为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发展任务、建设进度、经费预算、保障措施等六部分,以及信息技术、畜牧兽医两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方案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自治区特色的综合性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立足学院的发展基础,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谋划学院未来发展,科学制定了建设目标、任务与举措。

建设期间,学院将以打造自治区高水平高职院校为目标,以引领改革、服务发展为己任,重构学院专业群架构,即服务大数据产业的专业群1个、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传统农牧业产业专业群2个、服务食品健康产业专业群1个、服务现代旅游业的专业群1个、新能源产业的专业1。各专业群积极推动政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规划建设4个产教综合体、5个特色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高端平台。

建设期间,学校将切实铸牢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线,部署实施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技高水平优质专业群和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信息化水平、对外合作水平、校园文化水平以及服务发展水平等建设任务,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畜牧兽医2个高水平专业群,持续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为服务自治区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治区职业教育水平做出新贡献。

根据建设任务和举措,预算总经费1.4447亿元,申请地方财政投入0.5298亿元,学校自筹投入0.6252亿元,行业企业投入0.2897亿元,并按照建设任务进行分年度、分项目经费预算,确定项目的绩效目标。

目录

第一部分 办学基础.... 1

一、办学优势... 1

二、办学特色... 3

三、机遇与挑战... 6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建设思路... 9

三、建设目标... 9

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 13

建设任务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3

一、建设思路... 13

二、建设目标... 14

建设任务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8

一、建设思路... 19

二、建设目标... 20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21

建设任务三 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 22

一、建设思路... 22

二、建设目标... 23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24

建设任务四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27

一、建设思路... 27

二、建设目标... 27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28

建设任务五 打造高水平、优质专业(群)... 31

一、建设思路... 31

二、建设目标... 32

三、主要举措... 32

建设任务六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36

一、建设思路... 36

二、建设目标... 36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37

建设任务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9

一、建设思路... 39

二、建设目标... 39

三、任务与举措... 40

建设任务八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47

一、建设思路... 47

二、建设目标... 48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50

建设任务九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57

一、建设思路... 57

二、建设目标... 58

建设任务十 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60

一、建设思路... 60

二、建设目标... 61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62

建设任务十一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63

一、建设思路... 63

二、建设目标... 63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64

第四部分 建设进度.... 67

第五部分 经费预算.... 78

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 79

一、建设项目协同推进机制... 79

二、实施项目库管理和绩效管理... 79

三、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80

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80

第七部分 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 81

一、建设基础... 81

(一)畜牧兽医专业群优势特色... 81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82

二、组群逻辑... 84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84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84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84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85

四、建设内容与措施... 88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探索“三全”育人新格局。... 88

(二)对接职业标准,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群优质课程新资源... 90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91

(四)培聘结合,打造自治区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92

(五)紧扣产业,聚焦前沿,建成自治区一流现代畜牧业实践教学平台... 93

(六)技术技能平台... 93

(七)加大社会服务能力... 94

(八)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95

(九)构建“多方参与、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95

五、进度安排... 97

六、预期成效... 102

(一)形成特色鲜明的“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人才培养模式... 103

(二)形成“实体基地+仿真实训室”虚实耦合的实训平台... 103

(三)教学团队水平明显提高... 103

(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04

七、保障措施... 104

(一)组织保障... 104

(二)制度保障... 104

(三)资金保障... 105

(四)人员及其它保障... 108

第八部分 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 110

一、建设基础... 110

(一)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 110

(二)乌兰察布迎来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公司... 111

(三)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群专业现状... 113

二、组群逻辑... 113

三、主要目标... 115

(一)总体目标... 115

(二)具体目标... 116

四、具体举措... 118

(一)创新模式体系,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118

(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19

(三)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 120

(四)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 121

(五)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 122

(六)创建技术技能平台... 124

(七)强化专业群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24

(八)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 125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25

五、预期成效... 127

、保障措施... 128


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 办学基础

一、办学优势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一所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乌盟财贸粮食学校、乌盟农牧学校和始建于1979年的乌盟工业学校三所全日制中专学校。2004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自治区首批七所示范院校之一。学院2019年又被批准为自治区高等院校优质院校。

学院坐落在被誉为“中国薯都”的乌兰察布市新区,目前在校生规模8247人。学院立足乌兰察布,服务内蒙古,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乌兰察布市统筹推进以产业创新拉动发展转型、数字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主动对接大数据产业、大物流产业、大旅游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宏伟蓝图构想,紧紧抓住乌兰察布市发展格局。学院设有机电技术系、经济管理系、农学与马铃薯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商务信息技术系、建筑技术系、学前教育系、马列(综合素质)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附属中等专业学校等10个教学单位。

现开设有36个专业,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畜牧兽医、建筑工程、食品技术、会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机电、电力系统、汽车、信息技术等9大专业群,打造了一批信息技术优势明显的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2017-2019学年度,我院以优质校建设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与乌大张、呼包鄂的产业协作,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更加明确和坚定了转型发展的思路,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实现由追求速度向提高质量的转变, 由拓展外延向丰富内涵的转变,为塑造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学校着力培育工匠精神,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华为、中兴能源集团、中铁电气化有限公司、华电集团、华唐集团、爱玛客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现有校内实践基地数12个、校内实训室 126个,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106个。学校人才培养硕果累累,一年一度的招聘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渠道通畅, 就业能力较强,一批批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书写美丽人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崇能重技”的校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同时学校牵头成立1个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全方向明确的办学定位、树人育人的发展思路、品质优良的办学实力,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充分肯定。乌兰察布市政府每年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内涵和外延建设,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向特色鲜明、实力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目标阔步迈进。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稳步增加,目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9369.5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0423.40元,远远大于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4000/生的基本要求。学院总占地面积588172平方米,有产权的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97596平方米,其中教室30293平方米,图书馆21423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37293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6936平方米。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554台,网络信息点2500个,部分专业配备有专业的虚拟实训软件,无线网络达到了部分覆盖,学校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1000Mbps,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6000GB。学院在持续加强实训条件投入的同时,优化配置实训资源,调整实训室功能布局,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基地12个,包含实训室共126个实训室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3844个。学院现有教职工503人,其中专任教师4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1.0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4.08%。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数达到167人,占专业教师的54.93%

二、办学特色

2019年,学院成功进入自治区高职优质院校行列后,学院提出了建设自治区特高校的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任务,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职学院,推动学院不断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劳动精神,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把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事业执着敬畏,对技艺传承创新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扶持科技型学生社团、参与职教集团、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应用,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实行“校企双平台”育人机制,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匠精神为标准,培养学生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优良品质。围绕乌兰察布市以及内蒙古产业发展重点,主动对接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了数量适宜、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现开设有33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牧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文化教育、财经商贸、交通运输等专业,打造了一批优势明显的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和自治区级重点专业。

按照《悉尼协议》,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包括学生和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的反馈;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学生、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跟进评价。制定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同时,根据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标准建设,并逐层培育和递进发展。

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品牌专业为引领,优势专业为依托的专业群发展体系。建设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园林技术、会计、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2个自治区级特点专业。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建设了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工程造价、会计、空中乘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搭建了校企对接平台,多渠道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支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基层一线就业,着力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和困难帮扶,帮助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截至20209月,2020届毕业生2026人,就业率95%,升学率21%,连续多年就业率均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合作国内百强企业不断增加。签约重点用人单位包括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协和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神州高铁集团等单位。

以满足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2020年学院开始启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不断更新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高速无线网络,优化升级服务器、安全设施、出口带宽、云部署等网络设施。大力加强以数据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层建设。将来建成在统一共享型数据中心、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识别的支撑平台等功能,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设备远程控制、终端智能联动,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各方面,打造具有智能感知、智慧预测、智能管理、互动反馈、跨域拓展功能的一流智慧校园。

三、机遇与挑战

2020年,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政策和改革举措,成为今年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计划和改革纲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也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方面,学院在自治区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升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另一方面,学院依然存在着与自治区特色高等职业院校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不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融入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积极打破思想禁锢、着力开启发展思路,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加大治理转型力度。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也承担着通过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与创新服务社会的重任。学院近几年的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学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优势,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院校治理体系,坚持面向社会,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制度体系与诊改平台建设,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优化二级院系治理结构,推动学校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制度健全、保证有力、多元协同、激发活力”的院校治理体系。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内蒙古自治区及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将推动多元办学格局形成、类型教育特色强化,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要求学院在建设自治区特高校过程中,更新办学理念,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精准对接需求,培育输送更多内蒙古及乌兰察布高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能源产业、冶金、机械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等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以生产智能化与绿色化、产品高端化为发力点。内蒙古自治区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加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促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乌兰察布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五大经济”,完善数字云存储服务产业链、数字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商贸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文旅体康养产业链、基础原材料产业链、资源循环产业链、风力发电产业链和光伏发电产业链“十条产业链”,构建数字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食品健康产业集群、资源利用产业集群和风光储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云谷乌兰察布、通衢乌兰察布、健康乌兰察布、生态乌兰察布、绿能乌兰察布的发展思路,为学校提供新的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专业群服务面向,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与产业需求侧适应。同时要求学院在建设自治区特高校过程中,坚持育训并举,创新培养模式,将新的产业标准及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育更多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更多产教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平台,助推地域经济产业走向区域中高端。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九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立德树人、崇能重技的校训精神,以服务自治区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主轴,积极推动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实现结构、内涵、特色的全面优化,全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思路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德技并修、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标准引领,聚力关键突破。从标准建设切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适应地区战略、产业需求;重点在“1+X”证书制度实施、拔尖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一流实力,办出一流特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专业集群,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实体化多功能产教综合体,提升学院治理水平,建立现代院校治理体系,打造一流水平、塑造特色品牌。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以信息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群建设为引擎,推进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到2023年,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治理水平、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内影响显著提升,形成具有自治区特色、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新局面。

2035年,学院和信息技术、畜牧兽医两个专业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大幅跃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内办学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世界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二)具体目标

1、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1)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2)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体系;(3)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评价“指标”,推动实现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2、聚焦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1)建成全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2)培育1个自治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3)推选1个自治区级德育特色案例;(4)遴选1个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5)推选2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3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1)完善章程统领的制度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2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学术治理架构与管理体系;(3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推进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升师生参与学院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健全权责清晰、更其活力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团队;5)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技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抽检等随机性检查制度;(6)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加强督导评估工作,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升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数据治理,提升治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4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1)建成全区示范性职教集团;(2)创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乡村振兴学院、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3)建成IDC产业学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训学院,宠物医疗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京东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

5建成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1)建成信息技术、畜牧兽医2个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2)建设电力、旅游、农学、建造和铁道5个院级专业群。

6建成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1)建设6个自治区级结构化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培养1名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建成农艺大师和畜牧兽医2个自治区级大师工作室;(4)建成15个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5特聘20名现代产业导师;(6)建设2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年培教师20人次以上;(7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

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成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成为职业教育的标杆。(1)获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获10项自治区级以上竞赛奖;(3)新建2个自治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6门以上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发20门模块化课程和活页教材、1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推选1-2个自治区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5)推进1+X制度试点,编制不少于3本课证融通教材、每年申报不少于3个“1+X”试点专业、立项2项“1+X”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学生年参与率不低于300/年、学生年通过率不低于70%

8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1建成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2畜牧兽医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集VR教学科研、创新、展示、体验、交流为一体的畜牧兽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处。

9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学校。

10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加强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地区)院校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1)完成1项中泰合作项目线上课程建设;(2)制定《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办法》;3)完成80人以上的教师团队 “中文+职业技能”线上培训;(4选派至少10位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11提升服务发展水平,面向自治区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办学,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1建设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2年培训总人次不少于3000人次;3开发10门左右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

建设任务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建设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院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全院师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筑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二、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学院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二)具体目标

    1.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学院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筑牢生命线。质量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高职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

    3.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4.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2. 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3. 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职业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使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4.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继续推行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重点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坚持课堂“小舞台”与职业“大天地”互通联动,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四、建设进度(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填写)

建设任务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要求,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崇能重技,立德树人”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精神,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高标准、高水平、 高质量”的发展主轴,积极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实现结构、内涵、特色的全面优化,全力学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德技并修、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职业教育落地。 着力标准引领,聚力关键突破。从标准建设切入,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适应国家战略、产业需求;重点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输出教育标准以及“1+X”证书制度实施、拔尖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一流实力,办出一流特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专业集群,联合行业龙头 企业和区域领军企业,建设实体化多功能产教综合体,完善二级管理,建立现代院校治理体系,打造一流水平、塑造特色品牌。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区域服务型高职发展定位,完善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固本强基,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切实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全体师生员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二)具体目标

1.聚焦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精准化、特色化发展,健全学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六个一”工作机制成为高职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管理的范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协同推进党支部建设与专业群建设,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以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干部培训、挂职锻炼。

2.聚焦立德树人,提升思想引领力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 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思政工作“高光时刻”。

3.把准方向大局,提升政治领导力,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领域、贯穿于“双高”建设全过程,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守好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4.注重争先创优,提升组织战斗力建立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聚焦规范化、精准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5.高质量推进党建带群团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引导群团组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励带动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干劲更加充沛;以实现高质量群建为工作主线,健全完善群团组织体系,推动群团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群团工作更具时代性、突出实效性、 提升创造性,汇聚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着力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立学习机制;与集宁战役纪念园等共建特色思政教育基地;持续开展“三下乡”实践服务传递文化正能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二)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根据教师思政与人才团队建设的契合点,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素质和能力“双提升”;围绕师生双主体,搭建师生“共学为人、共学做事”学习共同体,倡导师生“思想在一起、行动在一起、进步在一起”;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讲授思政课制度,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实现精准思政;创新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做好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创新思政队伍建设,推进完善大师工作室建设。

(三)高要求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严格审批和监督,重视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对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以及各类教材的管理;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实施“组织力提升计划”。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拓展“党建+专业建设、公寓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模式,坚持支部建设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齐推进,全面推行党支部“标准+特色+若干任务”内容体系建设;每年举办 1-2 期党务干部培训。

(五)实施“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每年组织干部教育培训班次,推行专业强、管理强的“双强型”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造就一批高层次专业(群)带头人;用好干部挂职、交流任职等方式,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部门、重点工程项目、扶贫攻坚一线锻炼,为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输出高职专业力量。

建设任务三 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

一、建设思路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和改革兴校,坚持开放办学、产教融合和多元共治,加强章程统领下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运行机制更加健全,院系二级管理体系更加高效,诊断与改进制度明晰,实现数据治理,完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成为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二)具体目标

1、完善章程统领的制度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建成市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立项。

2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学术治理架构与管理体系。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推进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升师生参与学院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健全权责清晰、更其活力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团队。

4、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办法,建立技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抽检等随机性检查制度。

5、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加强督导评估工作,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升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数据治理,提升治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6、运行质量激励与问责机制,开展诊改联动的绩效考核。

7建立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8实行院系两级质量年报制度。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优化学院内部治理体系

1、严格落实学院《章程》,建立与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教育教学、人事管理、科研服务、资源保障与配置等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全面系统梳理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认真做好制度性文件废改立工作,对保留和修订的文件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以章程为核心,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

2、建立健全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及其运作方式,形成多方参与的治理框架,进一步健全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等机构,吸纳更多行业企业领军人才、一线技术技能大师、职业教育专家等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和师资实训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代会、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等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平台,通过开通院长信箱、举办院长接待日等途径,进一步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建言献策渠道,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引入市场思维和企业管理理念,保障学校决策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趋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3、改革院系两级治理机制。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以责权划分为核心,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院系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院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部门职能,明确学院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学院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作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在全校范围内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质量主体作用。完善以专业为主的各教学部门二级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保证质量生成过程的有效性;明确全校各部门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细化工作职责、岗位职责,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资源保障、支持服务。

2、优化质量诊断指标体系,实现全面自我诊改常态化。以学校、师资、专业、课程、学生五个层面为质量项目,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的工作主线,系统寻找各层面的质控点、诊断指标,使诊改项目清晰化、明朗化,真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通过校内、校外调研,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做到质量生成过程有标准可参照、有制度作保障,最终实现诊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3、健全督导委员会队伍,完善工作职责,建立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为重点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4、建设支撑诊改的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平台。在校园管理上逐渐实现人事管理和学工管理、科研管理、教务管理、课程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管理、实习管理等系统的网上运作。逐步建立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平台,服务五个层面诊改的源头实时采集、监测、预警及数据分析功能,为学院常态化诊改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5、建立质量激励与问责机制,实行诊改联动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部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分工,落实整改工作的质量保证主体,以建设考核性诊断制度为着力点,以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形成动力机制。

(三)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学院、系部(专业群)二级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相关职能部门专项(如就业、师资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校内满意度测评制度和发布机制。

建设任务四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一、建设思路

立足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实际和优势产业,有效促进学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举措,探索校企“合作共生”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共同打造集产学研训创为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经过三年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五院两室两中心”产教平台,系部开放办学格局全面形成,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将产教平台建成全区示范性产教平台,成为特色产业学院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典范。

(二)具体目标

  1. 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机机制,建成特色产业学院5个,企业工作室2个,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1个;

  2. 推进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达4个;

  3. 构建双元协同育人路径,做好“五共同”。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共同打造集产学研训创为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1.学院与乌兰察布市华创信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IDC产业学院,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适应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一同建立产学融合培训体系,并针对实际开发相应操作平台,提供数据处理项目业务,最终实现人才与行业的稳步结合。

2.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培养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人才。

3.学院与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新能源专业人才培训学院,打造一站式综合能源梦工场,为新能源行业建立“造血、输血”系统,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

4.学院与内蒙古华宜农林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宠物医疗产业学院针对目前高职宠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专创融合、课证融合及育训融合不够等问题,探索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以实现宠物医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政府与广大农牧民的是实际需求,建设完成乡村振兴运营实施平台,实现政治生态2.0版本升级和农业数字化应用2.0版本升级,实施“一个网(乡村振兴运营实施平台)、三个支点(政府、企业、学校)、三个提升(产、学、研全面提升)全面覆盖”行动计划,为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6.创建农艺大师工作室、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以乡村产业振兴、农牧业主导产业推进、农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县、乡镇(街道)农口职能部门、农村产业基地为依托,聘请我市具有擅长特色、一流水平的优秀在职农艺、畜牧、兽医专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领军人物为大师,开展科研、培训、技术推广、交流、管理、营销等活动。

7.成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深入推进我院产学研结合工作,进一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新途径,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使我院在创业教育的领域中独具特色,更好地发挥我院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成立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通过中心的成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和深化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8.建设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该中心包含土壤分析、理化分析、微生物检测、样品预处理等实验室,配置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PCR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目标定位于建设一个获得CMA/CNAS双认证的先进分析中心。其功能定位于对外检测服务、技能培训鉴定、科研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支撑。分析中心建成后将积极承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检测任务,通过“真实检测任务”强化教师对检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高端精密检测仪器操作的“第三方食品检测技术英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及学院创新创业支撑基地。

(二)构建双元协同育人路径,做好“五共同”

1.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短期就业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共同举行教学任务研究会,确定主要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对应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共同探讨教学任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联合举办新型(现代)学徒制班、在职员工学历提升班、技术技能提升培训班,定向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完成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

2.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设置模块化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联合讲授课程。将职业能力需求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相应课程,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和企业内训教材。校企联合开发15门业内认同的课程标准。

3.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校企双方建立互派机制,企业推荐优秀工程师、技术技能大师兼职在学校设立的大师工作室,担任产业教师、“课程教授”,指导和开展教师培训、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学校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或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参与员工培训、技术开发或相关管理工作。通过三年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适应双岗需要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不低于80%

4.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校企联合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条件,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推动研发中心与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开展融教学、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员工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种资源,理顺管理体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式、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并打造“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和“综合服务平台”,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培训,共同扶持、孵化校内外创业项目,助力学生创业及其企业成长。

建设任务五 打造高水平、优质专业(群)

一、建设思路

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坚持特色化办学之路,形成了以畜牧兽医、信息技术、电力、食品加工群、旅游服务为主体的10大专业群和若干骨干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体系,形成了特色专业群、骨干专业共培共育、协调发展的建设机制。对接区域产业链,在控制规模上形成共识,在动态调整上形成机制,在集群发展上形成格局,系统优化专业发展生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集群发展机制,对专业群进行“并构减融”,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和结构化的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

二、建设目标

按照对接产业吻合度高、资源整合共享度高、人才培养产出度高等“三高”特征组建高水平专业群。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布局,支持畜牧兽医和信息技术2个专业群建设自治区一流的特色品牌专业群,服务乌兰察布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传统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需求,支持电力专业群、旅游服务专业群、食品专业群和轨道交通专业群建成自治区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群。

三、主要举措

1、完善专业群动态发展机制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乌兰察布和区域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对专业群进行“并构减融”。 建立专业集群发展机制,发挥集聚效应。以专业集群发展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专业群管理模式,每个教学单位整合专业群建设资源,实施课程、资源、合作企业共享,探索建设专业群产业学院,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

2、推进服务区域和分层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立足区域实际,重点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组建专业群,形成分层专业群布局,切实承担起为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

服务乌兰察布市大数据产业和地方传统农牧业升级,建设信息技术和畜牧兽医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内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大旅游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电力、旅游服务、食品、轨道交通4个特色专业群,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信息技术专业群:以乌兰察布云谷、硅谷建设为契机,联合乌兰察布市大数据局、华为乌兰察布云数据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政企校深入产教融合,根据就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把岗位上的工作任务转换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与将来就业的无缝连接。培养出能够满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IT技术人才,服务于乌兰察布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

畜牧兽医专业群:立足乌兰察布市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畜牧业,辐射影响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专业群适应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培养现代畜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电力专业群:以乌兰察布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为契机,面向电力行业发展现状,立足内蒙古资源禀赋,助力火电、风电、太阳能与电网和谐发展,实现电力能源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循环发展,根据电力技术类专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构建以特色优势专业新能源装备技术为核心,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火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为支撑的电力专业群,发挥专业群优势,培养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发电厂运行与控制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旅游服务专业群:以乌兰察布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壮大旅游等“幸福产业”为契机,立足内蒙古,依托旅游管理、高铁客运乘务和空中乘务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实施专业准订单培养,直接为合作单位输送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实施渐进式实训主导和项目负责制协同的教学模式,专项训练持续推进,形成学生负责实施、教师指导、企业考核的机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发挥专业群社会服务的功能,引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高铁乘务、空中乘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在旅游、高速铁道、铁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领域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食品专业群:食品专业群通过重新组建以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为核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发挥集群效应,促进优势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群内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接内蒙古自治区的食品加工及检测行业,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

轨道交通专业群:立足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等产业,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综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岗位群的工作技能,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专业组建,培养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或其他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构建结构化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优化培养培训方式。 突破传统教研室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群特点,鼓励教师紧跟技术发展 和市场变化的前沿,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凝聚发展方向,形成 错位发展、各取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教学团队。与企业建立 岗位互通机制,通过校企互派互聘,促进专兼教师互助互学,实现“双 师双能”。畜牧兽医和信息技术2个专业群培育建设成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取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面有所突破。

3、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群

校企联合开展课程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转化为 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改革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不断优化课程资源 供给。按照“平台+模块+拓展”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模式,构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4、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充分整合专业群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 发与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联合攻关等,建设多层次、多 形式、多机制校企资源共享的技术技能合作创新平台。按照“三中心、 一平台”的功能定位,即实践教学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术研 发与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 基地和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凸显共享性和生产性。

5、构建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

构建专业群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 证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 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 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 率、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建设任务六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建设思路

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首要依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力度。优化教师能力结构,组建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高水平的“双带头人”,带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创新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地区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岗位管理和职责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二)具体目标

1.实施“四有”好老师铸魂工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评选师德标兵5名;举行师德模范报告12场,模范进校园活动1次;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

2.实施名师引育工程,集聚技术人才。引聘现代产业导师20名、遴选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3.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双带头人”,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兼职教师库。学习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加强教师培训;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80%;“双带头人”不低于40名;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建成较为完备的兼职教师等数据库。

4.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3个。

5.建立“破五唯”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6.提升学院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学院科研管理平台。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制定师德考核制度;开设“四有大讲堂”,提升教师“四有”素养,培育教师人文情怀。

(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依托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教师社会服务。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挂职锻炼等机制,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取证与教师技术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挂钩。“以赛促教”,通过每年举行各类技能大赛,着力提升“双师”素质。统筹利用现有资源,与“训、赛”、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和出国研修访学相结合,利用专业技能,加强教师社会能力建设,培养“教练型”、“双创型”、“服务型”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以目前与学院建立了较稳定校企合作关系的2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为基础,拓宽教师实践基地,促进教师立足行业前沿,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同时让企业工匠进入学校,参与一线教学、研讨,进一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为专业教师的提升和发展方向给予支持。

(四)修订绩效考核、优绩优酬激励机制。按照岗位类别,侧重从品德、业绩、能力等三方面实施考核。基于岗位类别、层次,提高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与效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行综合评价模式,激发教职工工作动力。

(五)建立“破五唯”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引导教师找准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对于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高计划”建设以及技能大赛、社会和学院服务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加大职称评审权重。完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管理制度,完善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积极探索多元化薪酬体系,使绩效分配向评价高且教学质量优的教学一线人员、社会和学院服务成果突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等倾斜。

(六)形成较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在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中加强科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研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效率。纵向科研课题质量显著提升,高质量横向科研课题数量有很大突破。

建设任务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建设思路

服务乌兰察布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内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以德为基、全面发展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将职业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开展1+X证书制度、推进中高职衔接贯通、开展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开发五个一批新技术课程群,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升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技术技能才培养高地。

二、建设目标

——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劳动教育、文化育人等方面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在线精品课程1门,院级通识课程资源库10门;开展自治区级以上试点项目或取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品牌12 个,院级项目35个。打造1-2 个思政理论课的特色品牌、1堂在自治区有影响力的思政理论课金课;凝练20课程思政改革经典案例,推荐申报自治区级以上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个。

——开展X 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5个以上,毕业生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获取率80%以上;中职、高职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2个,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改革专业10个;6个专业群实施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多元生源,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治区级以上获奖10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自治区级及以上获奖5项;立项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30部;凝练院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0个,培育推荐申报自治区级以上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个;立项建设510项以上院级教研和科研项目,培育3项以上自治区级三等以上教学成果奖,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重点建设新技术课程30门;建设2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59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

——升级改造10校内实训基地。

三、任务与举措

(一)实施四项育人计划,协同构建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四项育人计划,构建富有乌职特色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1.思政教育铸魂计划。深化基于大思政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开发系列理论专题和实践项目,重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编写新形态下的思政课教学典型案例,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2.通识教育培基计划。以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统整融和为思路,以习学通识、生涯通识、自觉通识为目标,探索基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的三维立体通识课程模式,搭建课堂、活动、社团、讲座四维育人空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双线联动,合力推进通识教育夯基。建设通识核心课程群,建10门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库,实行必修+限选+自选”“套餐式通识课选改革。

3.体美劳修身计划。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开齐开足体育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类社团和“阳光体育”运动,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优化校园美育环境,加强艺术类团体建设,统筹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积极创造学生劳动锻炼岗位,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4.学生成长引领计划。围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探索全程贯穿、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学生培养新模式。遵循“咨询、建档、辅导、宣传、科研、社团”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危机干预为主线、以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讲座、案例分析、重点访谈等活动;以扶德、扶困、扶志、扶智为目标,建立奖、助、贷资助体系。

  1. 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

一是探索贯通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X证书要求等元素引入课程,在专业课、拓展课、第二课堂等模块中,架构对接X证书标准等的接口课程。贯通学分互认通道,参与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以X证书为桥梁,将社会学习者和职后学生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互贯通。

二是探索”“1+X学业指导与修习方式。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基于综合训练、职业培训等育训并举的学业修习与指导方式,服务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综合训练。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内容,提高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评价比重,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评,提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

——职业培训。对接组织评价机构,依据职业培训项目和培训教学资源,面向社会人员和学生开展培训,经过培训学生(学员)可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推进中高职衔接和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深化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改革,推进10个专业的3+2模式的中高职贯通培养。面向乌兰察布现代农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布局畜牧兽医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等2个专业试点,开展中高本贯通高职人才培养。

3.实施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结合实际,参与中高职衔接、转本衔接、对口单招、面向社会人员招生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基础差异等难题,面对更加多元化的产业人才需求,学院需要处理好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传统培养方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适合教育”,统筹兼顾、制订更加个性化的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培养方面向“多元”与“多样”,针对不同生源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例如:与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现代牧业等企业合作,畜牧兽医专业群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三)实施“一开发、两融合、两课堂、三结合”的教学改革

1.推进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工作.

围绕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信息化资源,立项开发校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部,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对专业课和实践课教材,选取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教材,教材内容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能够反映专业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  

2.以职业、岗位标准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为基础、以校本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为特色,坚持人才培养的标准引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纳入培养规格和课程实施中,坚持人才培养的技术引领。立足德技融合、赛教融合,探索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一是德技融合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凝练不同专业的专业精神,建立职业教育素养标准,以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加强技术技能教育中的专业精神渗透,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现代农业专业群传承和发扬从劳力上劳心的人文农学,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要求,实施文化、技术双线育人,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情结。

二是赛教融合培养。以技能竞赛平台为载体,发挥技能大赛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积极将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化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组建由导师和学生构成的师徒结对、生生结对实践共同体,有效衔接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一学期一项目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3.实施两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推行校内课堂和企业课堂两个课堂教学模式。校内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教师答疑解惑;企业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实现两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在校内课堂大力推进课堂革命 应用“智慧互联+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在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探索建立企业课堂,创新实践教学。一是推进引企入校,把企业搬进校园,转换教学场景,校企双师授课,教师变师傅,构建职业化氛围。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聘请企业教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满足跟岗实训、工学交替培养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冠名产业学院,在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教师下企业以及校企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4.实施三结合教学评价模式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实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模式。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网络调查问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评价体系,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实现对学生课业的客观评价和个性化培养,及时评估教学效果,方便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和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建设五个一批新技术课程

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模块化、结构化的课程逻辑,将相互影响、前后有序、具有课程间互动的相关课程以集群的方式重新集合,重构课程体系,重点培育五个一批新技术课程群。

1、一批专业群平台课程。注重夯实新技术知识基础,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培育和建设专业群共享的专业平台课程群。

2、一批1+X培训课程。对接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开发基于职业标准、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考核评价标准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一批模块化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融会教学内容,开发模块化课程。

4、一批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引进、开发相结合,建设受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的在线课程项目建设。建成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电工技术、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技术、兽医临床技术Ⅱ(动物外科与产科)59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建成会计电算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客车车厢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Premiere影视后期编辑等2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五)实施实训基地改造升级计划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按专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升级改造15个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及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实训基地共享度和使用绩效。

建设任务八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建设思路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落实学校网络安全责任制,保证信息安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教室、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虚拟车间等仿真实训基地,开发融媒体教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新格局,促进自主发展、个性化学习。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开展信息化全员培训。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2020版)要求,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职业学院在教育培训、科研实训、创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深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优势,坚持以服务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支撑学院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技术系统和组织保障体系为核心内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等新技术、新应用,通过党建引领、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形成促进师生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校企的优势互补,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生产与教学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局面,从而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实现产业发展及教学培育的全面一体化,大数据+AI助力智慧校园新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促进“互联网+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搭建在线协同工作平台,支持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在线培训,保证专业能力与双师型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在线教研科研,提升学院自主创新的能力;支撑学院与企业、政府和其他院校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技术与师生双向赋能,以人机协同方式促进师生角色转化,教师转向学习的设计、督促、育人、激励与陪伴等,兼顾个性化和规模化,真正实现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

2、促进“互联网+学生管理”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提升

建设学院智慧学生服务平台,建立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综合素质测评、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第二课堂、思政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党团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离校系统等模块,实现学生从入学、在校学习到毕业离校全流程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3、促进管理服务效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提供数据挖掘、集成和分析服务,促进校务实现全流程管理,面向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校务管理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学院公共大数据库,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大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支持基于大数据的反馈和决策,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校务公开,提升学院治理水平;基于利益相关方,制定多元参与、协同发力的“数字校园”政策,构建数字化教育治理体系命运共同体,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4、促进校园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

构建虚拟校园社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支持学生创建网上社区,鼓励学生反思并分享不同的观点,倡导师生平等,创设开放、民主的文化;提供公共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营造诚信和自律的文化氛围;汇聚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发展师生人文素养;引入数字化生活、医疗、娱乐、安保等服务,提升校园公共服务水平。

5、促进学院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并有效服务社会

建设职业院校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支撑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的教育教学,或者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同步发展;支撑学院优质特色教育资源走出校园,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获取产业行业需求,推介毕业生源,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的顺畅对接;不断提高学院社会化开放水平,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建立持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组织机构、服务支持、培训评价、赛事活动、激励措施等方面保障制度;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能力讲座、培训和研讨;为日常学习、教学提供数字化资源制作、网络化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的指导、支持和服务。

()校本数字资源建设

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和学习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工学环境,支撑“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数字教学资源中心、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场馆资源和数字图书馆资源”为基础的“一个中心、三大校本资源库”数字资源体系,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汇聚和管理。为师生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查询和使用的应用服务,支持校际交流和互联网开放功能;以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标准建设线上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师生、合作单位员工和社会学习者“能学、能辅”需求,打造开放式、系统性、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1+X”证书、职业培训等在线管理系统,支撑学习者个性化培养方案。

现有教学资源库平台升级,根据各专业发展及教学的实际需求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库。根据各专业发展及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通用性基础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包括教学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进行虚拟仿真(VR)教学实训平台、“线上+线下”(VR+AR)虚拟仿真教育平台、虚拟仿真研创中心建设。进行仿真实训资源建设,包括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进行数字化场馆资源建设,包括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由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组成。

建设学院网盘系统和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打造校内专属课程中心,在线学习、师生互动、作业、笔记、问答、试题等。

集中学校各部门力量,组建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辅助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助推学校专业建设及丰富学校教学内涵。

()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升

推进产教融合办学、人才培养、教学与培训、教研科研、数字资源管理与共享、教学管理与评价全面信息化;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管理现代化;推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步创新,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网络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平台建设,支持终身化职业发展,支持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等管理需求,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针对课堂管理、教学运行、课程建设和教学大数据分析,搭建信息化教学系统,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知识点+技能点+信息技术”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针对课堂管理、教学运行、课程建设和教学大数据分析,搭建信息化教学系统。

建设计算机机房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及物联网控制平台。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由实物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室,支持技能演示、模拟训练、计算机考核等教学活动。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由计算机及附属软硬件设备构成的实验实训环境。

建设实验实训管理系统,支持在不同地点进行实习实训,支持以图片、视频和VR的方式进行实训实习基地环境和实训实习设备展示,线上发布实习实训资源、方案和安排,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训方案设计工具,实习实训报名预约,实习教学档案管理,实习教师等级,实习授课情况,教师进企业实践情况,实习学习档案管理,学生培训情况,实习考勤管理,记录实训过程数据,记录实习效果评估,分析实习结果报告。

在现有的教务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教材选用、毕业审查和教学评价等功能,支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管理,实验室管理、实习实训管理,支持对学生在校内外依法取得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与国家的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对接;

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构建评价大数据库及分析展示平台,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制定教学质量保障和管理数据标准,实时采集来自课堂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职业培训、教育科研等系统的状态数据的采集、更新和分析。

更新原教室多媒体设备,支持多终端接入互联网,支持远程智能管控,满足课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的需求。根据专业级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安装智能教室,具备多媒体教室的所有功能,配置液晶大屏/智能黑板,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支持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多种工具实现课堂内师生互动,智能感知学生听课状态,配置多台学习终端,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支持电子班牌、电子门禁、考勤签到一体设计。安装智能交互教室,教室内部署多套学习终端系统,具备智能教室的所有功能,具备多个小组不同屏幕显示和对比讨论,无感知、全流程收集教学互动数据,生成数字档案袋,支持基于虚拟仿真技术(VR/AR/MR)的学习环境。安装网络交互教室,教室内部署多套学习终端系统,具备智能教室的所有功能,配置不少于2个高清摄像头,自动跟踪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支持教师与学生网上面对面交流,配置拾音扩音系统,支持网络视频会议和在线直播,支持主讲教室和听讲教室对接课程表自动开机。

()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将服务器、存储、平台、软件等硬软件资源池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统一管理和灵活配置,可虚拟100-200台服务器,50T高性能存储及100T非结构化存储,满足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业务系统建设、数字资源库建设、实习实训实验室的数字化服务支撑。

建设智慧校园的基础服务平台,包括统一服务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移动校园服务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包括主数据管理平台、信息标准管理平台、数据服务接口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库,采集完善系部、处室、学生、教职工、宿舍、建筑物等基础数据及相关数据,为各类平台提供唯一的数据来源。

建设网上办事大厅,为各部门提供定制事务流程开发,将网上办事内容利用信息系统统一实现,完成各项事务的网上申请申报、审批审核等。建设办公服务平台,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证明自助打印系统;建设学生服务平台,包括学工系统、团委管理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服务平台,包括人事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年度考核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管理系统;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系:涵盖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产学研用的科技写作、技术合同审核及监督执行,科研成果申报管理、科研经费、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科研创新团队管理、科研评价与学术管理,并与财务系统实现联动,对科研项目进行动态分析。

建设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合作课程建设、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实现学院与合作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建设符合学院实际需求的文化交流中心、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直播中心、科研研究中心、服务传播中心等。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融合空间、设备、资源、互动、评价等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平台,实现对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的有力支撑;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完成全场景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室内外弱电传输系统,升级办公、广播、监控、后勤、多媒体、信息发布、网络音视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物联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综合管控和运维环境;搭建以人为本、共享开放、良性互动的虚拟网络空间,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德育美育教育。

教学云桌面的服务器集群续保,并升级现有的用于教学云桌面的服务器集群,增加存储100T,单台内存增加64G内存,增加3台备用服务器。

根据基础网络运行的实际情况,升级校园网主干万兆到楼体,网络千兆到桌面;在现有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完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实现wifi6无线网络全覆盖;升级学院网络中心机房,完善配电系统、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及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升级中心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建设双市电路到学院中心机房,提升电力保障能力,降低ups电池的投入;互联网出口扩容到2Gb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和网信办统一部署,接入教育网、申请教育网edu域名及教育网IPv6服务,教育网出口100Mb

()网络信息安全能力提升

建立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体系,开展信息系统备案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完善网络安全系统与设备,打造政治安全、公共安全、学生安全、生产安全等高度关联、融合的联动机制,为学院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制定信息化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制定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实施方案,建立网络安全运行管理方案,建立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开设网络安全相关专业,建设相关实验、实训室,推进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系统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融合。承接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网络安全相关赛事,持续提高网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能力。

制定舆情处理预案、建立校园媒体管理制度,开展新媒体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加强网络安全风险洞察力舆情管理常态化,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舆情监控平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应急处置工作。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信息态势感知平台与主机安全及管理系统(EDR),对内外网络安全风险提出预警,便于及时处理;购买webvpn设备,控制互联网访问系统的数量,减少二级等保测评的系统,从而节约每年测评的经费。

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在校园内的所有办公计算机和所有教学计算机、服务器上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防病毒系统,实现对学校信息系统的全方位保护。

()组织体系保障

以信息化组织领导与发展保障体系为统领,通过规划先行、组织保障、人才支撑和绩效激励,探索支撑以党建引领推进学院综合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建设网络信息安全及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不少于8人。

建设任务九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一、建设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讲文明树新风风尚为核心,打造具有自治区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多措并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推动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班级,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体现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理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文体活动设施齐全,人文气息浓郁,职业氛围浓厚。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院发展为主题,挖掘和传承经典的文化底蕴,培养诚实勇敢守信,善于表达交往的人格特点,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形成初步既有传统特点又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院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院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院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精神文化。

(二)具体目标

1.理论教育深入扎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做好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神,坚持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化、规范化,为我院的校园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2.改变固有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使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使团队工作有声有色,使第二课堂形成风景线,使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五彩纷呈、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3.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培养文明内在素质;举止文明高雅,注意外在仪表,树立良好外在形象。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的好风气。

4.整体规划好学院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加强学院网站、专题网站、公众号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庆祝、纪念活动,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延安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结合时代主旋律,大力传承崇能重技的职业教育理念。挖掘院训、院歌、院史的育人功能,开展传院训”“唱院歌”“讲院史”“述人生等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提升图书馆、艺体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场馆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水平。坚持规范升国旗、举办道德讲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打造一系一品高端校园文化品牌。加强身边榜样人物选树,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三)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校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大学生等建设活动,提高校园文明水平,力争早日建成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持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升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建设任务十 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以党建为统领,以提高我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为目标,科学严管理,合理谋发展。依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目标,以党建统领全局,指导学院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国际合作方向。

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各专业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专业标准,探索我国专业标准国际化的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合作项目1项,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实现乌兰察布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目标,在国际形势允许的条件下选派教师出国研修访学,达到至少20位专业教师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线上方式的培训,逐步提升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寻求适合国家战略需要和学院发展需要的国际合作项目,走出乌兰察布职业教育特色之路。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我院教师的国际化思维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多渠道、共发展的国际化新格局,形成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援助“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意识、增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二)具体目标

1、对 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的“中文+技能”短期境外培训人数不少于60人。

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对教师团队进行国际化培训人数不少于30人。

3、参与短期线上汉语教育援外项目,培训人数达到80人。

4、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合作国家(院校)至少2个。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体系。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目标,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学院各项对外合作交流的规章制度,加强学院国际合作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办法》、修订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完善学院各项国际合作与管理措施,提升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探索完善国际合作管理制进一步探索完善国际合作管理制度与措施。。做好宣传工作,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建立并完善学生互派、教师互访、教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机制,切实保障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二)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学院

的国际化进程。在学院现有的交流合作基础上,积极联络蒙古、俄罗斯、泰国、德国等海外院校,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引入国际标准,使专业建设注入新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技能人才。同时积极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互派交流等形式推进专业协作,开展专业对口交流,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和氛围,提升师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三)积极参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汉语+技能”培训任务及中泰职业教育短期线上汉语援外培训计划项目。通过以线上教学的形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校学生提供汉语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助力“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计划,输出我院专业课程资源及师资,援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提高我院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以及线上教学设计能力,推进我院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到2023年建成1项合作项目。

(四)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训,选派相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或进行国际合作的线上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并把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

建设任务十一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一、建设思路

立足本地,以服务区域五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应五大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建设云谷乌兰察布、通衢乌兰察布、健康乌兰察布、生态乌兰察布、绿能乌兰察布发展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特色产业学院,为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就业重点人群等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打造全区示范性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技术交易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深入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开发打造智慧养老专业,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1、依托特色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开展各类培训,通过三年建设使线上线下培训人次力争突破每年在校生的2倍以上。

2、为本地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名,用人单位满意度80%以上;

3、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两室一站五主体”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打造10个市级农业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

4、依托IDC产业学院,为当地大数据产业提供运维服务;

5、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开发打造智慧养老专业,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6、依托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积极承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检测任务。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增强高素质人才供给,助推区域产业走向中高端

通过深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人才供给,学生年底就业率达8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80%以上,为当地输送3000名数字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五大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区域产业走向中高端。

1、面向区域产业,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

输送一批符合农村基层工作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业人才;推进与各旗县市区政府合作,开展“人才定制培育工程”,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技术管理和推广人员;围绕数字产业、商贸物流产业、食品健康产业、资源利用产业、风光储产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名。

2、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通过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方式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新型高技能人才,三年内为各类行业企业培训学徒1500名。

(二)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引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产业推广联盟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以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需求为目标,兼顾传统工艺传承与技艺创新,联合本市的乡村振兴局、农业局、科技局、农科所等单位,以及10个涉农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牵头组建产业推广联盟。引导联盟内成员针对农业企业和经营主体的创新升级难点,开展协同攻关。创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搭建一个开放、共享、融合的科技转化与产业推广服务平台。依托联盟网络,强化乡村振兴学院的作用发挥,转化推广优质马铃薯、燕麦、胡萝卜等新品种、种养新技术30项。

2、构建“两地一站五主体”成果推广体系

聚焦乌兰察布市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园艺、畜牧兽医2个大师工作室作为科研平台与示范窗口的引领作用,联合成立1个专家工作站点、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两地一站五主体”成果推广体系,示范推广一批农业新成果和产业新技术,引领区域农业升级发展。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推广服务过程中的运用,发挥学院“现代化数字农业服务中心运营平台”作用,为行业从业者、服务者,及政策制订方提供完善详细的微观数据服务。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将乡村振兴学院取得的成果进行实地转化推广,打造10个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三)拓展产业学院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1、校企联合搭建大数据运维服务平台

校企联合建立起一支全国领先的数据中心运维团队,为乌兰察步本地及周边提供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建立以数据处理为基础,数据中心运维,数据营销为提升的本地化的数据运维师资团队和人才输出渠道,为实现学生就业质量和工作机会提供有力保障。

2、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养老服务设施普遍供给不足,建设标准低,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缺口庞大,智能养老技术技能人才稀缺,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等问题。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开发打造智慧养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可运营智慧健康养老实训基地,优化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智慧健康养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师生专业实践能力,达到“产教共赢”的目标。

(四)校企合作共建,打造地方检测服务平台

依托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校企联合开展对外检测服务、技能培训鉴定、科研技术服务,积极承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检测任务。配合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培养食品检验专业“工匠”,让食品安全意识深入民心,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用实际行动更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部分 建设进度

序号

建设任务

分年度建设任务

2021年度

(含2020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定期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通起来,对照党史学习教育任务清单完成相关内容学习。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

持续跟进,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

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作为常态化、持续化学习内容,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思想进课堂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3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

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团队

申报院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

完成院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

1-4坚持课堂“小舞台”与职业“大天地”互通联动,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

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

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

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

1-5组建学院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

组织校内宣讲,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宣讲,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组织校内宣讲,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宣讲,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组织校内宣讲,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宣讲,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着力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

实现精准思政,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工作;制定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方案,制定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推进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创新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做好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

完成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创新思政队伍建设;推进完善大师工作室建设

2-2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申报自治区“三全育人”试点高校

推进自治区“三全育人”试点高校建设

不断完善自治区“三全育人”试点高校建设,力争达到建设要求

2-3 高要求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完成两次校内意识形态巡察;申报自治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项

严格审批和监督,重视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对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以及各类教材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4实施“组织力提升计划”

构建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拓展“党建+专业建设、公寓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模式,坚持支部建设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齐推进; 举办 1-2 期党务干部培训

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拓展“党建+专业建设、公寓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模式;举办 1-2 期党务干部培训

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形成具有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特色的“党建+专业建设、公寓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模式;举办 1-2 期党务干部培训

2-5实施“干部素质提升计划”

组织干部教育培训班次或线上轮训;用好干部挂职、交流任职等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部门、重点工程项目、扶贫攻坚一线锻炼

组织干部教育培训班次或线上轮训;用好干部挂职、交流任职等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部门、重点工程项目、扶贫攻坚一线锻炼

组织干部教育培训班次或线上轮训;用好干部挂职、交流任职等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部门、重点工程项目、扶贫攻坚一线锻炼

3

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

3-1优化学院内部治理体系

1、完善学院《章程》,建立与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相适应的制度体系。2、完善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工作机制;3、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1次,做好教职工提案征集、办结;4、完善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办法和内部治理制度,制定二级预算管理办法。

1、严格落实学院《章程》,落实与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相适应的制度体系。2、开展专业建设等学术交流活动3次以上;3、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1次,做好教职工提案征集、办结;4、全面推进系部办学自主权,执行系部内二级预算。

1、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基于已建成的大数据平台,完善学校治理基础数据库,形成学校精准治理体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治理现代化。2、开展专业建设等学术交流活3次以上;3、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1次,做好教职工提案征集、办结和优秀提案评选表彰;4、总结形成系部内部治理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发展成果。

3-2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完成学校内控信息系统及诊改系统建   设。2、完善以专业为主的各教学部门二级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3、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4、优化质量诊断指标体系,实现全面自我诊改常态化。5健全督导委员会队伍,完善工作职责和质量考核评价体系6、建立质量激励与问责机制,实行诊改联动的绩效考核制度。

1、优化学校内控信息系统及诊改系统并高效运行。2、完善各教学部门和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3、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有效运行,管理、监督效率持续提升。4、持续优化质量诊断指标体系,保证全面自我诊改常态化。5发挥督导委员会的作用,运行质量考核评价6、运行质量激励与问责机制,开展诊改联动的绩效考核。

1、持续优化学校内控信息系统及诊改系统并高效运行。2、继续完善各教学部门和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3、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高效运行,管理、监督效率持续提升。4、持续优化质量诊断指标体系,保证全面自我诊改常态化。5发挥督导委员会的作用,继续运行质量考核评价6、持续运行质量激励与问责机制,开展诊改联动的绩效考核。

3-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1、发布学院、系部(专业群)二级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职能部门专项(如就业、师资   建设)质量年度报告。2、发布校内教学、管理、服务满意度测评报告。

1、发布学院、系部(专业群)二级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职能部门专项(如就业、师资 建设)质量年度报告。2、发布校内教学、管理、服务满意度测评报告。

1、发布学院、系部(专业群)二级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职能部门专项(如就业、师资 建设)质量年度报告。2、发布校内教学、管理、服务满意度测评报告。

4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4-1共同打造集产学研训创为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①完成“五院两室两中心”产教平台建设工作的调研与论证;

②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③制定《校企双师互聘办法》《校企双主体育人办法》等制度;

④建成2个企业工作室。

①组建5个特色产业学院,开展招生;

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实施方案;

③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马铃薯营养诊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中心;

④合作开发行业标准、岗位规范、课程实训项目、培训项目等4类实训教学资源。

①完善5个特色产业学院运行管理等系列制度;

②合作开发行业标准、岗位规范、课程实训项目、培训项目等4类实训教学资源;

③持续开展联合招生、专业建设、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4-2构建双元协同育人路径,做好“五共同”

①开展2个专业学徒制培养;

②制定2个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③编写2个专业的教学、课程、岗位技术、岗位师傅等标准;

④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关制度。

①继续开展2个专业学徒制培养;

②继续制定2个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③继续编写2个专业的教学、课程、岗位技术、岗位师傅等标准;

④校企联手开发5门业内认同的课程标准;

⑤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

⑥联合开展项目研究2项。

①通过建设完成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

②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

③培养适应双岗需要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不低于80%

④形成共有知识产权的专利3个;

⑤联合开展项目研究3项;

⑥校企合作申报成果2项;

⑦校企联手开发10门业内认同的课程标准。

5

打造高水平、优质专业(群)

5-1立足乌兰察布市,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畜牧业,把畜牧兽医专业群建成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组建专业群建设团队,全面启动项目建设,校企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全面推进专业群建设工作,重点是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两平台一工作室,开发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进行教材教法改革,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水平,加大社会服务能力等。

完成专业群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建成自治区一流专业群,其专业综合实力在自治区内同类院校领先、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立足乌兰察布市,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畜牧业,辐射影响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5-2以乌兰察布草原云谷建设为契机,联合乌兰察布市大数据局、华为乌兰察布云数据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自治区级电子信息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乌兰察布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

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组建项目建设团队,制定建设方案,全面启动项目建设,重点是与合作企业一起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形成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全面推进专业群建设工作,重点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教材教法、师资团队、实训基地、技术平台,鼓励老师学习国外的先进专业技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群的服务能力。

完成所有项目建设内容,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提升,将专业群建成引领自治区的高水平专业群,在行业、区域院校内推广、应用,起到辐射、示范、引领   作用。

6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6-1实施“四有”好老师铸魂工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完善师德考核制度;评选师德标兵3个;师德模范报告4场。

 

师德模范报告4场;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

评选师德标兵2个;师德模范报告4场;模范进校园活动1次;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

6-2实施名师引育工程,集聚技术人才

制订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遴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计划;特聘4名现代产业导师。

特聘8名现代产业导师。

特聘8名现代产业导师;遴选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6-3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双带头人”,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兼职教师库

加强教师培训;掌握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完成兼职教师库框架设计。

加强教师培训;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5%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双带头人”40名以上。完成兼职教师库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建成较为完备的兼职教师等数据库。

6-4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

与学院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收集校企合作企业信息、案例;制订校企互兼互聘工作机制;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1个。

与学院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2个。

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3个。

6-5建立“破五唯”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基本完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调研修订;完成岗位设置管理;修订绩效考核办法。

探索建立“破五唯”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完善教职工培训办法;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试行绩效考核。

形成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事制度;全面实施绩效评价、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6-6提升学院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科研能力

修订《科研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加强与市科技局、农牧业局等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拓宽科研合作渠道。

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考核制度,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科研进度的追踪;建设学院科研管理平台

探索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与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进程。

7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7-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四项育人计划”,构建富有乌职特色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1.“四项育人计划” 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思政课程实施方案、美育教育工作方案、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体育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2.申报立项1个自治区级思政项目;3.立项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实施“四项育人计划”,深化“三教”改革,开发通识教育课程库10门,打造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完善职业素养养成协同体系,开发课程思政经典案例、通识课程建设等手册。总结推广职业素养养成协同育人模式,起到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7-2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中高职衔接和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推进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满足不同群体的“适合教育”,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1.9个专业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2.10个专业制定3+2中高职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3.申报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4.面对多元生源,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两种模式”   学业指导与修习方式;2.完善3+2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3.实施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4.完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1.进一步完善“1+X”证书制度试点的培养与服务体系,总结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总结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持续改进;3. 持续推进分类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可推广的经验。

7-3实施“一开发、两融合、两课堂、三结合”的三教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工作;立足德技融合、赛教融合,探索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校内课堂和企业课堂“两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三结合教学评价模式,,着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推进三教改革,立项开发校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5部;2.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考试方式改革;3.推进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的融合;4.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1.深化“三教”改革,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15部;2.推进课堂革命,提炼教改经验;3.推进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的融合;4.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1.总结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经验;2.推进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的融合;3.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4.总结教改成果,起到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7-4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模块化、结构化的课程逻辑,将相互影响、前后有序、具有课程间互动的相关课程以集群的方式重新集合,重构课程体系,重点培育“五个一批”新技术课程群。

1.启动6个专业群平台课程、“1+X”配套课程、模块化、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开发工作;2.重点建设5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

重点建设1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1.开发6个专业群开发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化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1+X试点专业开发“1+X”配套课程。2.2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验收,1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验收。

1.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在线精品课程,总结课程建设成果,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2.3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验收,1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通过验收。

7-5按专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升级改造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及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实训基地共享度和使用绩效。

 

按专业集群化发展理念升级改造4个专业群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共享度和使用绩效

1升级改造3个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及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实训基地共享度和使用绩效

升级改造3个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及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专业群实训基地共享   度和使用绩效;2.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8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8-1 校本数字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平台升级,根据各专业发展及教学的实际需求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库;根据各专业发展及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通用性基础资源建设;根据各专业发展及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仿真实训资源建设。

建设学院网盘系统和教学资源分享平台;仿真实训资源建设;进行数字化场馆资源建设;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仿真实训资源建设;进行数字化场馆资源建设;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8-2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建设标准化考场监控中心;建设计算机机房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及物联网控制平台;针对课堂管理、教学运行、课程建设和教学大数据分析,搭建信息化教学系统;更新原教室多媒体设备,支持多终端接入互联网,支持远程智能管控,满足课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的需求。

教学评价系统建设,支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管理,实验室管理、实习实训管理,与国家的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对接;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由实物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室,支持技能演示、模拟训练、计算机考核等教学活动;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由计算机及附属软硬件设备构成的实验实训环境。智慧教室建设,安装智能教室、安装智能交互教室,支持基于虚拟仿真技术(VR / AR / MR)的学习环境。

进行虚拟仿真(VR)教学实训平台、“线上+线下”(VR+AR)虚拟仿真教育平台、虚拟仿真研创中心建设;建设实验实训管理系统;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构建评价大数据库及分析展示平台;智慧教室建设,安装智能交互教室、网络交互教室。

8-3 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将服务器、存储、平台、软件等硬软件资源池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统一管理和灵活配置,可虚拟100-200台服务器,50T高性能存储及100T非结构化存储,满足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业务系统建设、数字资源库建设、实习实训实验室的数字化服务支撑。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数据管理制度,执行数据管理制度,实现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办公服务平台;建设学生服务平台;建设教师服务平台。

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建设校企合作管理系统。

8-4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校园网基础网络,万兆到楼体,千兆到桌面;升级数据中心机房,完善UPS配电系统、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及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申请教育网edu域名及教育网IPv6服务。

升级教学云桌面服务器集群;建设双市电路到学院中心机房,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校园wifi6无线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口扩容到2Gb;构建虚拟校园社区,包含医疗、娱乐、学习、购物、生活等社区功能。通过5G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师生对网络的使用体验;教育网出口扩容到100Mb

8-5 网络信息安全能力提升

制定信息化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制定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实施方案,建立网络安全运行管理方案,建立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开设网络安全相关专业,建设相关实验、实训室,推进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系统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融合;学院门户网站进行三级等保测评;教务系统、办公系统、顶岗实习系统、整改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二级等保测评备案;购买舆情监控平台服务,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应急处置工作。

承接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网络安全相关赛事;建设信息态势感知平台与主机安全及管理系统(EDR);建设webvpn系统;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学院门户网站进行三级等保测评;教务系统、办公系统、顶岗实习系统、整改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及新建系统的二级等保测评。

9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9-1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创新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深入开展“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庆祝、纪念活动,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延安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9-2 大力繁荣校园文化

挖掘院训、院歌、院史的育人功能,开展“传院训”“唱院歌”“讲院史”“述人生”等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提升图书馆、艺体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场馆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水平

坚持规范升国旗、举办道德讲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强化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9-3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校园”

申报乌兰察布市“文明校园”

获得乌兰察布市“文明校园”称号

积极申报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

10

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10-1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体系。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学院各项对外合作交流的规章制度。

加强学院国际合作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办法》、修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

修订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管

理办法》,进一步探索完善国际合作管理制度与措施。

制定《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完善学院各项国际合作与管理措施,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10-2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训,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或进行国际合作的线上培训。

加强调研,充分了解学院各系(部)的需求与优势,选择优秀教师团队进行校内培训

1.对至少60人的教师团队进行线上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对学徒制育人理念有深刻理解,提升其国际化视野(或者在国际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派至少10位教师赴海外进行培训)。

对海外培训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踪了解,检验其把先进理念运用到课堂的效果。

10-3实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短期线上汉语援外计划。

 

制定短期线上汉语援外计划的课程计划。

具体实施短期汉语援外计划培训

 

完成对80名外方学生的短期汉语培训,并进行测评。

10-4.积极参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汉语+技能”线上培训任务,培养复合型“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完成1项中泰合作项目线上课程建设,输出我院专业教学标准。

 

1.进行国际合作初期的接洽与商谈,确定合作国家院校、专业,并就项目内容、专业、教师、课程等方面制定标准。

完成合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具体实施阶段:

1.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实施项目。与外放合作院校进行对接。

2.完成我院参与项目的教师的培训。

3.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课样制作、课程内容的编写工作。

4.完成线上课程的拍摄、测试等工作。

5.课程上线实施教学,输出我院的教学标准。

1.最终取得泰国教育部对课程的认证:

2.准备课程认证申报材料。

3.准备课程应用数据,完成4.课程认证申报,获得认证证书。

 

11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1-1增强高素质人才供给,助推区域产业走向中高端

①输送5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涉农行业企业人才200人;

②就业率达7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6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70%以上。

①输送1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涉农行业企业人才400人;

就业率达8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6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75%以上;

③为各类行业企业培训学徒600名。

①输送15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涉农行业企业人才700人;

②学生年底就业率达8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80%以上;

为各类行业企业培训学徒900名。

11-2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引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①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产业推广联盟;

②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项; ③联合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两室一站五主体”推广体系;

④打造1个市级农业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

①产业推广联盟建成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②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

③阶段性总结并完善推广体系,新增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④打造3个市级农业示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①召开联盟工作联席会议、完善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②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项;

③深化推广体系建设,新增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④打造6个市级农业示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11-3拓展产业学院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①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合作计划;

②开展调研及申报建设工作。

①共建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相关认证;

②完成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并运营。

①服务平台运行良好,订单招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

通过服务平台,安排学生对口实习率达到95%以上。

11-4校企合作共建,打造地方检测服务平台

①中心场地改造、设备购买;

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挂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①建立分析中心技术团队;

②获得CMA资质认定证书,开展相关检测项目;

③进行马铃薯精准种植数据的价值研究。

①积极承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检测任务;

②获得CNAS认可证书;

③开展第三方食品检测技术型人才的培训任务。

第五部分 经费预算

本项目预算总投1444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投5298万元,行业企业投2897万元,学院自筹6252万元。具体经费来源及预算如下

建设内容

小计

地方财政投入资金2

举办方投入资金3

行业企业支持资金

学校自筹资金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合计

14447

100

5298

36.31

0

0

2897

20.20

6252

43.48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82

0.57

0

0

0

0

0

0

82

1.31

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

260

1.80

245

4.62

0

0

0

0

15

0.24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4000

27.69

600

11.33

0

0

600

20.71

2800

44.79

打造高水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业(群)

4437

30.71

418

7.89

0

0

2025

69.90

482

31.89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470

3.25

220

3.96

0

0

30

1.04

161

3.68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736

12.02

1525

28.78

0

0

20

0.69

191

3.06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3000

20.77

2200

41.53

0

0

150

5.18

650

10.40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20

0.14

0

0

0

0

20

0.14

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82

0.57

0

0

0

0

82

1.31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360

2.49

100

1.89

0

0

72.5

2.49

188

3.01

 

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

一、建设项目协同推进机制

(一)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研究决策、指导协调和监督实施项目建设工作。

(二)成立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廉政监察、内部审计,确保各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三)成立项目协调小组,在学院上下进一步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要求。

二、实施项目库管理和绩效管理

(一)实行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建设任务到部门,目标责任到个人。定期跟踪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接受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专项绩效考核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运作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三、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一)对项目投入的建设资金,设立专门的账户,确保专款专用。

(二)学院将想方设法、广开财源、压缩其他开支,将增量经费用于项目建设,确保资金配套落实。

(三)积极争取合作企业主动投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一)建立健全绩效分配制度。将双高建设成效与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分配相应奖励性绩效,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建立岗位、职称晋升与双高建设相结合机制。对在学院双高建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及单位,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时优先考虑,激发干事活力和创业动力。

(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郁氛围,激发和保护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方位标示历史坐标,方向昭示时代使命,方略展示发展路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办好新时代高职教育,为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七部分 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

一、建设基础

()畜牧兽医专业群优势特色

畜牧兽医专业群有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医疗技术3个专业,现有在校生980人,形成了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畜牧兽医专业成立于1957年,该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自治区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自治区优质院校骨干专业、《悉尼协议》重点建设专业,承接并完成了自治区优质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2017-2020年进行了五年制应用型本科招生,畜牧兽医教学团队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至今为社会培养了动物防疫、疾病控制、饲料营销、生物制药、动物繁育、动物饲养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近万人,为本地及周边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专业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依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符合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群拥有教师34人,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校内专任教师25人,其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双师型”教师18人,双师比例72%,全国执业兽医师9人。聘请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9人,专兼职比例为3:1,初步形成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整体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1名教师担任自治区高职高专农林牧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名教师担任职业技能考评员,6名教师曾任“三区”特派员,现有5名教师任科技特派员;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级科研项目6项,1项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在线精品课,6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院级在线精品课,国家级专利7项,参与编写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及校内教材多部,自编理实一体化教材7门,积极指导大赛,并于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全区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项目比赛中,分别获得全区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2020年获得全国第六届“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二等奖。

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优质核心课程7门(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自治区在线精品课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均有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资源。

经过多年建设,已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1个,与大北农集团、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2015年与大北农集团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2017年与现代牧业集团开展“订单班”培养。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畜牧兽医行业人才供不应求,我系毕业生分布在自治区内外的各级各类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和生产单位,他们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养殖场经营管理、动物防疫、疫病防治、宠物诊疗与美容、畜禽饲养、饲料兽药生产与经营等专业技术工作,是自治区畜牧业赖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毕业生优良的职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根据每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反映,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近年一大批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及中小型养殖企业落户于内蒙古自治区,未来5年对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急剧上升,全区对高职层次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需求量要很大。

当今社会,智能产业、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日新月异,已经引领现代畜牧业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一大批新兽药、新设备、新品种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畜牧业,畜牧业的经营管理已经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鉴于此,教学内容融入新技术、新理念已是大势所驱,教学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的升级与转型之路必须启航。

当代学生的物质水平、成长环境、价值取向随时代变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手机、游戏、网络等新媒体娱乐方式的强大诱惑,因此,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刻不容缓,现有的教学方法面临挑战,教材教法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组群逻辑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基于畜牧产业链组建专业群,对接饲料和兽药生产-养殖场经营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及畜禽保健这一产业链条,畜牧兽医系遴选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和宠物医疗技术专业作为协同专业,组群发展。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涉及饲料和兽药生产及养殖场经营管理,动物医学专业对应动物疾病防治,宠物医疗技术专业对应畜禽保健,专业群内专业的选择与产业链高度契合。

本专业群聚焦畜牧业产业链中的面向畜牧业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经营和畜牧业服务3个职业岗位群,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群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能够从事动物饲料加工和兽药生产、畜禽养殖经营管理、动物疾病诊疗及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立足乌兰察布市,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畜牧业,辐射影响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培养现代畜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专业群内各专业均面向现代畜牧业,并具有以下内在逻辑:(1)专业基础相近内容多。各专业中化学、微生物、动物解剖生理、检疫检验技术等内容相同或相近。(2)教学资源共享。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近,在师资、课程资源方面有高度的共享性,部分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群内各个专业共享。(3)职业岗位承接。畜牧兽医专业主要面向产业链前端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畜禽养殖;动物医学专业主要面向产业链中端的疾病防控、检验检疫,宠物医疗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产业链后端的动物保健。(4)就业面向互补性强。学院与现代牧业、大北农等大型畜牧业集团有良好合作关系。类似企业对三个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且三个专业就业岗位对企业生产存在互补性,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基础。

畜牧兽医专业群有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和宠物医疗技术3个专业,以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融会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原则,形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动物疾病防控、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生产与繁殖、动物疾病诊疗六大模块。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区域畜牧业发展需要,结合学院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群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种模式使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为顶岗实习选择自己适合岗位,使学生能够从容就业。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及“1+X”认证课程,建成高水平结构化自治区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自治区现代畜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与现代牧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共建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平台),引领内蒙古畜牧业新发展。以内蒙古现代畜牧业重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为落脚点,打造1个科技服务团队,推动区域畜牧业企业技术升级,树立社会服务新标杆。开展“卓越兽医”培养计划,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畜牧业人才。

(二)具体目标

  1. 畜牧兽医专业群实施 “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1+X”证书制度和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与企业签订协议每年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1-2个,每年培养10-20名卓越兽医,2023年,“1+X”证书毕业生获取率80%以上。

  2. 建成1-2门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院级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1 个,升级改造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新建《动物外科与产科》、《动物诊疗技术》、《影像学技术》、《牛羊生产》、《动物疫病》、《动物微生物》等6门专业核心课教学资源库。

  3. 引入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和行业标准,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融合智能养殖场新技术、畜禽疾病防治新技术、新兽药、生态养殖新规范的现代课程体系,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打造4-5门课程思政精品,开发活页式教材8-10门,推动3-5门课程进行课堂革命,校企互兼互聘,探索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动物外产科手术等直播式教学项目。

  4. 引进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4-6人,有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10 人。培养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3名专业带头人。培养5-8名科技特派员,加快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23年,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三等以上教学成果奖1个,力争在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2项,“挑战杯”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 项。力争申报通过1-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5. 校企合作,建成1 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平台),争取成为区内一流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开发20个实训项目,服务当地畜牧业。

  6. 与地方、企业共建科技转化与产业推广服务平台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7. 发挥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示范和技术服务窗口作用,常年为驻地周边地区诊治病畜,服务乌兰察布市行业企业及养殖场(户)400人次∕年以上。

  8. 开展中泰“汉语+技能”线上培训任务,输出畜牧兽医专业群课程资源及师资,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9、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发展保障机制、资金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机制,打造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最终形成一整套多方参与、动态调节、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通过年建设,使本专业群在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动物诊疗3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到2023年,建成自治区一流专业群,其专业综合实力在自治区内同类院校领先、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

四、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探索“三全”育人新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畜牧兽医专业群培养具有适应现代畜牧业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下,将“乡村振兴”战略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未来3年有如下目标:

1、坚持德技并举,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胜任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工作,结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创新实施畜牧兽医专业群“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将3学年分为4 个学段,第一学年在院内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年校企共同培养畜牧业生产技术等单项技能,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1个月的校内实训、3个月的校外轮岗教学实习学段,最后一学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学段,校外轮岗和顶岗实习在企业畜牧业生产管理等岗位技能培养为主,实现由见习员工到技术员再到企业储备技术骨干的岗位进阶,提升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水平。与养殖企业、动物医院等签订协议每年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1-2个,成为地方现代农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开展畜牧兽医专业1+X”证书制度和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

2、加强和完善实训室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增强本专业群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融入生态牧场设计、智能化养殖新技术、粪便污水处理新技术等具有国内先进技术,培养具有现代化牧场管理、动物饲养与疾病防治能力,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疾病诊治、饲料与兽药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建立筛选、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卓越兽医”培养计划

深入分析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医疗技术3个专业涉及的重要岗位,开展三项筛选制度(企业、教师、学生),筛选行业知名度高、管理机制健全、业内口碑良好的优质企业5家,筛选优秀的校内外骨干教师10人以上,筛选专业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秀学生;“企业、学校、协会”等部门跨界合作开展“卓越兽医”培养计划;每年拟培养10-20名卓越兽医,为行业企业培养一批卓越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制定一套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计划,同时积极探索为高职学生提供人才上升通道的培养机制。

(二)对接职业标准,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群优质课程新资源

紧跟行业动态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现代畜牧业行业、企业专家,归纳职业及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对接职业标准,引入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重构现代畜牧兽医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融会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原则,形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动物疾病防控、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生产与繁殖、动物诊疗六大模块,面向畜牧业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经营和畜牧业服务3个职业岗位群,建立以畜禽饲养员、动物疾病防疫员、动物繁育员、饲料兽药生产与品质检验员、动物医生、宠物美容师等6个岗位模块为核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利用年时间,校企共同构建与行业、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先进的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开发虚拟仿真等资源,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优质教学资源,适应职教新需求,为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提供具有示范效应的、系统性的课程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和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素材。建设1-2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院级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 个,开发动物生理学教学动画资源库、动物生产及繁殖学模块、动物解剖学模块、兽医临床实验模块及动物影像学模块等5个以上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并保持持续更新,全面直观反映工作环境和操作步骤。试行畜牧兽医专业“1+X”证书制度,实现课证互嵌共生。

(三)教材与教法改革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跨界整合信息技术、畜牧业装备技术等现代畜牧业产业要素,基于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活页式教材,运用ARVR、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发立体化教材,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从而全面推进畜牧兽医专业群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服务模块化教学,开发活页式教材。紧随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应用等产业发展新需求,依托结构化的教学团队、针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合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影像学技术》等6活页式教材,对《宠物美容》等3-5门课程进行课堂革命。在已有自治区级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持续更新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成自治区级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教师结合虚拟VR技术用于课程教学,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

适应职教新需求;实施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教学形式,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不拘泥于一型一式,而是根据职业特点和岗位所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外,如在《动物解剖生理》等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上,还适当保留了部分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法,不过在加强实践教学上却作了很大改进。课程实施关注学生训练和职业工作经验的获得。

(四)培聘结合,打造自治区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未来3年,引进1名博士,4-6名硕士。聘请3名现代畜牧业的产业专家为产业导师,校企共建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1个,通过技术技能大师带动,培养2-3名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专业群带头人,培养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力争建成1个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选派教师跟岗访学,采取“师带徒”“一对一”等方式参与企业生产管理,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校企双方实行互兼互聘制度,使专业群内每名教师每年有1 个月以上的实训经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一线实践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每年培养3名骨干教师,项目建设期间,新增9名“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达到85%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努力打造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梯队。申报并力争通过1-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力争在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2项,“挑战杯”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 项。2023年,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三等以上教学成果奖1个。

(五)紧扣产业,聚焦前沿,建成自治区一流现代畜牧业实践教学平台

以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为宗旨,紧跟现代畜牧业发展前沿,与知名畜牧业企业合作,联合共建高水平共享型现代畜牧业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动物医院、小型动物养殖场等。既可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动手实践的机会,承接和开展区域甚至自治区范围内的畜牧兽医类专业综合实训师资培训服务,以及大学生和社会学员的综合实习实践培训服务和就业创业培训。为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好基础。

2、建立5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创建1个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加强与养殖企业、动物诊疗企业、疫病防控等企业的合作,适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需求。

3、每年新增2个校外实训基地,聘请3名产业专家为产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度,订单式培养应用型畜牧业人才,每年为校企合作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 人左右。保障学生具有充足的实习就业机会。探索“校、企、地”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及运营模式,建成区内一流的开放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

(六)技术技能平台

1、搭建区内一流的技术技能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焦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以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需求为目标,兼顾传统工艺传承与技艺创新,联合本市的乡村振兴局、农业局、科技局、农科所等单位,以及5个畜牧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牵头组建产业推广联盟。引导联盟内成员针对农业企业和经营主体的创新升级难点,开展协同攻关。创新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搭建一个开放、共享、融合的科技转化与产业推广服务平台。

2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聚焦乌兰察布市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学院与内蒙古华宜农林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宠物医疗产业学院,创建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针对目前高职宠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专创融合、课证融合及育训融合不够等问题,探索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以实现宠物医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加大社会服务能力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科技特派员,搭建区内一流的技术技能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发挥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示范和技术服务窗口作用,常年为驻地周边地区诊治病畜,服务乌兰察布市行业企业及养殖场(户)400人次∕年以上。为乡村振兴战略、本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彰显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

(八)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开展中泰“汉语+技能”线上培训任务,输出畜牧兽医专业群课程资源及师资,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线上教学的形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校学生提供汉语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九)构建“多方参与、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以建立健全四个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发展保障机制、资金运行保障机制)为基础,打造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最终形成一整套多方参与、动态调节、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

为统筹做好专业群建设工作,将各项具体工作统一到工作主线,形成合力。一是建立以学院分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长、系部主任为副组长,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按照专业群整体建设内容,再内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等6个工作小组,实现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二是建立专业群建设的专家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职业鉴定机构、第三方机构等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评价不同核心内容的专家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诊断与改进、专业调整、标准制定等研究评估。

2、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系统设计及常态化实施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逐步提升专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各要素的质量意识,营造专业内部质量文化氛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一是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结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强化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信息化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改工作机制,明确专业各层面质量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以考核性诊改促进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逐步夯实常态化专业自主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各层面质量提升螺旋,持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质量文化,通过开展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引导专业建设各要素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结合畜牧行业特点、“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营造专业内部质量文化氛围,促进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以实现专业群可动态调整为目标,构建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定期对政策、行业、市场等因素开展广泛调研及深入分析,同时定期召开专业诊改研讨会,为专业群发展的调整和部署提供现实参考,实现客观、及时、科学的决策机制;二是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形成专业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论报告,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4、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内驱力激励机制,在学院绩效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形成专业群建设的绩效激励细化制度,同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实际制定教师发展目标,以此激励教师自我提升,此外,科学建立目标完成的奖励机制,让教师拥有专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二是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以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为考核方式,对不尽责的教师通过工作提醒、调离工作岗位、扣罚绩效等措施进行管理,强化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担当;三是建立教师多元发展机制,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长工作坊、学术沙龙等形式,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统筹规划、过程指导等。

5、资金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专项资金台账,专款专用;二是实时通报资金使用进度,严格按照计划使用资金;三是资金使用全程接受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规。

五、进度安排

序号

建设任务

年度目标

2021(2020年)

2022

2023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创新和实施“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

初步构建“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过程管理研究、教师和学生管理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质量监控体系。与企业签订协议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1-2个。培养10-20名卓越兽医。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继续构建“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行)业生产特点和工作任务,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技能训练项目、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与企业签订协议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1-2个。培养10-20名卓越兽医。开展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

与企业签订协议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完善“2.0+0.4+0.6”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10-20名卓越兽医,“1+X”证书毕业生获取率80%以上。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2-1课程体系的重构,按1个专业群,形成六个模块

以“模块化”为原则,初步形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动物疾病防控、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生产与繁殖、动物疾病诊疗六大模块。

以“模块化”为原则,形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动物疾病防控、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生产与繁殖、动物疾病诊疗六大模块。

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课程体系。

2-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建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解剖生理》2门核心课程

建设《牛羊生产》、《动物外科与产科》2门核心课程

建设《影像学技术》、《动物诊疗技术》2门核心课程及专业其它骨干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

2-3建设教学资源库

升级改造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新建《牛羊生产》、《动物解剖生理》2门教学资源库。

升级改造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新建《动物诊疗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2门教学资源库。

升级改造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新建《动物外科与产科》、《影像学技术》2教学资源库。

2-4以“模块化”的原则,建设合理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

开发《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模块教学动画资源库2门。

开发《动物临床实验》、《动物生产与繁殖》模块教学动画资源库2门。

开发《动物影像学》模块教学动画资源库1门。

2-5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2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建设2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建设1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3-1对接职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

开发《动物解剖生理》1门活页式教材。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开发《动物诊疗技术》、《兽医内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3门活页式教材。《宠物美容》、《实验室诊断技术》2门课程进行课堂革命,打造2门课程思政精品。

开发《动物外产科》、《动物疫病》、《动物药理学》、《影像学技术》4门活页式教材。《动物微生物》1门课程进行课堂革命,打造2门课程思政精品。

3-2适应职教新需求,实施多元教学模式。

按照模块化教学要求, 开展6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模块化教学要求, 推进6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模块化教学要求, 完成6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1高层次人才引进

引进1名博士。

引进2-3名硕士。

引进2-3名硕士。

4-2培养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聘请1名现代畜牧业的产业专家为产业导师,培养1名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专业群带头人。

聘请1名现代畜牧业的产业专家为产业导师,培养1名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专业带头人。校企共建企业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1个。

聘请1名现代畜牧业的产业专家为产业导师,培养1名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专业带头人。

4-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培养3名骨干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聘用2名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承担技能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培养3名骨干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派5名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

培养3名骨干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采用“轮训制”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85%教师达到“双师”素质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培养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4-4教学与科研

1.2名教师去其他院校或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及经验;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3. 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1项,“挑战杯”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 项。

1.参加协会交流活动,通过参加畜牧兽医行业、校企合作、职教联盟等学术交流活动,交流信息,开阔视野;

2.申报并力争通过一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3. 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1项,“挑战杯”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 项。

积极进行学术交流,申报并力争通过一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三等以上教学成果奖1个。

5

实践教学基地

5-1改善部分校内实验室

改善动物疫病实验室等。

改善化学实验室等。

改善动物内科实验室等。

5-2与知名畜牧业企业合作,联合共建高水平共享型现代畜牧业实践教学基地。

新建一个教学动物医院,规划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新建小型动物养殖场,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新建畜禽繁殖实验室和孵化实验室,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

5-3新增校外实训基地,新增紧密型合作企业。

新增2个校外实验基地。新增1-2家紧密型合作企业。

新增2个校外实验基地。新增1-2家紧密型合作企业。

新增2个校外实验基地。建立5家紧密型合作企业。

6

技术技能平台

6-1搭建区内一流的技术技能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1.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产业推广联盟;

2.联合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学院两室一站五主体推广体系。

1.产业推广联盟建成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2.阶段性总结并完善推广体系,新增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打造1个市级农业示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1.召开联盟工作联席会议、完善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2.深化推广体系建设,新增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打造2个市级农业示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6-2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1.完成畜牧兽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工作的调研与论证;

2.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3.制定《校企双师互聘办法》《校企双主体育人办法》等制度。

1.建成畜牧兽医大师工作室。

2.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实施方案。

1.完善畜牧兽医产教融合平台运行管理等系列制度;

2.合作开发行业标准、岗位规范、课程实训项目、培训项目等。

7

社会服务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科技特派员,搭建区内一流的技术技能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1.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每年进行技术服务400人次以上。

2.发挥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示范和技术服务窗口作用,常年为驻地周边地区诊治病畜,为乡村振兴战略、本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彰显学院社会服务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

8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联络“一带一路”国家并建立友好关系,完善关于国际合作的管理制度。开展中泰“汉语+技能”线上培训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线上课程的录制,输出畜牧兽医专业群课程资源及师资,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建成中泰“汉语+技能”线上培训项目并进行检验工作。

9

可持续

发展保障

机制

9-1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

1.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

2.建立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

1.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发挥职能职责;2.调整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并发挥职能职责。

1.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发挥职能职责;2.调整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并发挥职能职责。

9-2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常态化专业诊改工作机制

1.建立专业群质量保证机构,明确职能职责;

2.根据学校总目标,结合相关政策及行业特点,修订专业群3个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发展规划。

1.修订3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

2.制定所有教师发展规划、学生发展规划。

1.实施专业群内3个专业的诊断与改进;

2.深入挖掘数据,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质量文化。

9-3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指导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1.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调研,参与教师不少于10人次并形成调研报告;

2.查漏补缺,自我诊改。

1.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调研,参与教师不少于10人次并形成调研报告;

2.查漏补缺,自我诊改。

1.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调研,参与教师不少于10人次并形成调研报告;

2.查漏补缺,自我诊改。

9-4建立内驱力激励、优胜劣汰、教师多元发展的教师保障机制

1.在学院绩效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形成专业群建设的绩效激励细化制度;

2.建立1套项目参与优胜劣汰机制;

3.建立1套教师多元发展机制。

1.根据绩效细化分配制度进行激励;

2.严格实行项目参与优胜劣汰制度;

3.实施教师多元发展机制;

4.查漏补缺,自我诊改。

1.根据绩效细化分配制度进行激励;

2.严格实行项目参与的优胜劣汰制度;

3.实施教师多元发展机制;

4.查漏补缺,自我诊改。

9-5资金运行保障机制

1.建立专项资金台账1个;

2.建立资金各项规章制度。

对资金使用进行实时监管,年进行2次专项审计,资金使用合规率100%

对资金使用进行实时监管,年进行2次专项审计,资金使用合规率100%

六、预期成效

通过年建设,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一)形成特色鲜明的“分段培养,岗位进阶2.0+0.4+0.6”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年建设,形成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1+X”课程体系和融合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规范的信息化、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使本专业群在畜牧兽医领域内,在技术力量、设施设备条件等方面达到自治区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利用本专业群的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紧密对接产业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引入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行业畜禽养殖标准,结合国内行业“1+X”资格证书,形成多元、多级的技能考核体系。模块化协作教学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积极开展动畜牧兽医领域内的社会服务,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在相关专业中起示范作用。

(二)形成“实体基地+仿真实训室”虚实耦合的实训平台

校企共建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创新实训基地高效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训基地打造成集科研、教学、示范推广于一体,代表区内一流的师资培训基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教学团队水平明显提高

校企共建,落实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互聘,打造区内一流的现代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经过年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建立由行业企业一线实践专家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的同时,每年聘用8-9名兼职教师承担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以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载体,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依托,在畜牧兽医领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发挥师资力量,开展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咨询与服务。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项目建设的领导,领导组成员由学院分管领导、系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聘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为技术顾问,对项目实施实行决策咨询和全程监控,全面参与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将专业群建设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指定各子项目负责人。将项目建设内容细化,具体落实到每个人。

(二)制度保障

对各个建设项目制订进度计划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制度管理,用机制激励人,制订并完善实施细则,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注重项目建设过程管理,更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过程管理与目标监控有机结合。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建立起项目过程督导体系,组建实验实训室建设组、课程建设组、师资队伍培养组,明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到人,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进行。

(三)资金保障

1、资金预算

建设项目资金共计2925万元,具体分配比例见下表。

建设内容

专业群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1]

总计

各级财政投入

行业企业支持

学校自筹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金额

(万元)

比例

(%)

人才

培养

模式

创新

1-1构建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

10

100

10

100

小计

10

100

10

100

课程

教学

资源

建设

2-1课程体系的重构,按1个专业群,形成六个模块

1

50

1

50

2-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4

50

4

50

2-3建设教学资源库

10

100

5

50

5

50

2-4以“模块化”的原则,建设合理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

15

100

15

100

2-5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20

100

20

100

小计

50

100

20

40

5

10

40

50

教材

教法

改革

3-1对接职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

45

100

20

44

25

56

3-2适应职教新需求,实施多元教学模式。

5

100

5

100

小计

50

100

20

40

30

60

教师

教学

创新

团队

4-1高层次人才引进

0

0

4-2培养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20

100

20

100

4-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20

100

20

100

4-4教学与科研

10

100

10

100

小计

50

100

50

100

实践

教学

基地

5-1改善部分校内实验室

10

100

10

100

5-2与知名畜牧业企业合作,联合共建高水平共享型现代畜牧业实践教学基地。

2655

100

360

13.6

1985

74.8

310

11.7

5-3新增校外实训基地,新增紧密型合作企业。

5

100

5

100

小计

2670

100

360

13.5

2000

74.9

310

11.6

技术

技能

平台

6-1搭建区内一流的技术技能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4

100

4

100

6-2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发展平台

6

100

6

100

小计

10

100

4

40

6

60

社会

服务

7-1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

40

100

20

50

20

50

小计

40

100

20

50

20

50

国际

交流

合作

8-1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35

100

14

40

21

60

小计

35

100

14

40

21

60

持续

发展

保障

机制

9-1建立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

2

100

2

100

9-2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常态化专业诊改工作机制

2

100

2

100

9-3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指导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2

100

2

100

9-4建立内驱力激励、优胜劣汰、教师多元发展的教师保障机制

2

100

2

100

9-5资金运行保障机制

2

100

2

100

小计

10

100

10

100

总计

2925

100

418

14.3

2025

69.2

482

16.5

2、资金管理

在专业群建设资金安排使用中,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专业群建设经费,满足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学院财务制度。

(四)人员及其它保障

项目团队主要成员信息表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项目分工

1

王延卓

1979.04

硕士

副教授

项目负责人

2

白永平

1979.11

硕士

教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负责人

3

崔晓华

1976.11

硕士

讲师

畜牧兽医专业负责人

4

于俊娥

1980.01

硕士

副教授

教学资源库负责人

5

白利军

1974.05

硕士

副教授

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

6

刘丹丹

1987.11

硕士

讲师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负责人

7

杨俊芳

1979.08

本科

讲师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负责人

8

董利云

1980.11

硕士

讲师

课程负责人

9

刘亚明

1962.06

本科

教授

团队建设负责人

10

李茜如

1992.06

博士

讲师

宠物医疗技术专业负责人

11

穆美芳

1975.11

硕士

副教授

实践基地建设负责人

12

杜彩虹

1985.09

硕士

助理讲师

保障机制建设负责人

13

1989.04

硕士

讲师

课程负责人

14

赵毅牢

1961.10

本科

课程负责人

15

马锦屏

1965.12

硕士

副教授

课程负责人

16

李凤程

1969.07

硕士

副教授

课程负责人

17

1967.09

硕士

副教授

课程负责人

18

郭利英

1972.08

硕士

副教授

课程负责人

19

樊磊虎

1971.04

本科

副教授

课程负责人

20

赵军霞

1963.04

本科

副教授

参与者

21

苏旭功

1963.12

本科

副教授

参与者

22

王永胜

1963.12

本科

教授

参与者

23

赵利军

1970.07

本科

副教授

参与者

24

王锋

1969.02

大专

助理讲师

参与者

25

1963.04

本科

副教授

参与者

26

刘德

1976.07

本科

北京明安星动物医院院长

指导组成员

27

李金龙

1970.9

本科

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指导组成员

28

董仕久

1969.01

本科

乌兰察布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指导组成员

29

郭永利

1984.04

大专

现代牧业公司技术总监

指导组成员

畜牧兽医专业群建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1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坚持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积极联系多家大型的企业,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与大北农集团、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确保了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岗育人2.0+0.4+0.6”的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稳步推进。

第八部分 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

一、建设基础

(一)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近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引擎作用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当前,我国新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仅以大数据核心产业为例,包括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大数据服务等在内的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700亿元。到2025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动力强劲,成效显著,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乌兰察布迎来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公司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宁新区的最东部,方圆三公里内,华为、阿里、苹果、快手一系列顶尖公司的大数据中心(IDC)招牌,出现在这个小城的边沿处。每一条路上都有浓郁的绿化带,松树、草坪、盆景交织在一起,路口处,花草拼出硕大的英文字样——Big Data

沿着阿里大数据中心门外的道路一直向东,3公里后就走出了集宁市区,进入广阔的草原和乡镇,路边,立着大型的广告牌——草原云谷欢迎你。“云”在这里不再是头顶的一片天。随着5G时代的开启,巨量数据让许多地方的政府了解了“云”的别意,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就是大规模、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苹果、中信国安、软通动力、华唐集团、鸿联九五、优刻得、中联利信、同舟汇通等一批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乌兰察布,建设“草原硅谷”。直通北京的“双回路”光缆建成运营,华为、苹果、快手等11个数据中心服务器总规模190万台,大数据产业发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乌兰察布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集群化“数网”体系。加快优刻得、亚信科技数据中心建设进度,推动华为、阿里巴巴数据中心整体投运,开工建设银保信、快手、万数等项目,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兴和县布局数据中心。支持紫晶存储建设全国最大的自主可控大数据灾备中心基地。打造多元化“数链”体系:加快与长城、曙光等企业合作步伐,引进数据中心设计、施工、服务器制造等项目,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数据分析、应用等企业,建设以优易数据为代表的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推进杭州安恒、风驰软件等项目落地开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全景式“数脑”体系:积极争取乌兰察布电信互联网出口与北京直联,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到3000G,达到自治区一流水平。完善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机制,打造政务资源共享池。做好“乌丽吉”政务服务功能向“蒙速办”迁移工作。加快5G技术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在医疗、康养、教育、社保、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全面应用,打造惠民、惠企、惠政的“智慧城市”。

(三)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群专业现状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商务信息技术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组成信息技术专业群,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有稳定的生源、师资、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和大数据技术专业于2018年首次招生专业,校内师资主要靠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由合作企业选派,主要用于顶岗实习和实践课程的指导。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为新申报专业,将于2021年首次招生。利用商务信息技术系现有师资和实训条件,组建全新的信息技术专业群。

二、组群逻辑

专业群内专业间逻辑关系:专业群面向计算机网络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安全技术四大体系,以数据流动为纽带,融合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技术五个专业。专业间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可共修数据库、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间共享校企融合的师资、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发挥专业集聚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培养满足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专业群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云计算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共享资源

师资

课程

实训基地

合作企业

就业单位

 

 

 


2-1 专业群内专业之间共享资源

根据五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信息技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专业群进行总体规划:

专业群 岗位群 逻辑关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云计算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网络层

 

 

 

平台层

 

 

 

应用层

 

 

 

 

安全层

 

 

 

 

 

 

 

 

 

 

 

 

 


3-2 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群逻辑与产业链对应关系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和当地关于信息技术产业相关政策,依托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职教集团,立足乌兰察布经济发展,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创新模块化教学方式,围绕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材教法、师资团队、实训基地、技术平台、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关键要素,全面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将信息技术专业群打造成为自治区领先,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二)具体目标

1.形成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四阶段、进阶式课程体系和“基础、专项、综合、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制定服务于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建设丰富、规范的教学资源

组建专业群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制定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

3.进行课堂革命,提升教学效率

全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材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低头睡觉、玩手机的不良情况,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4.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

重点培育专业带头人3名,建成名师工作室1个和教学团队1个。双师比达80%,产业导师3名,企业特聘专业带头人2名。积极组织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

5.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

建成集课堂教学、培训认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完成网络技术、云计算部署与运维、数据采集与清洗、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呈现与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攻防等多个综合实训项目。

6.创建技术技能平台

建成1个创新工作室;校企合作共建IDCICT产业学院,创建领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对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为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为其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实施“1+X”证书制度和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

8.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

组织并鼓励老师通过互联网(如:易网公开课等)学习国外教学理念和先进的专业技能,学习先进教学与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国际视野,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和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融入专业群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

9. 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组织、经费、质量三大重点保障,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四、具体举措

(一)创新模式体系,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形成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基础、专项、综合、岗位四个阶段。同时,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相互融合,使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培养出符合校训:“立德树人,崇能重技”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人才。

基础段(第12学期),由校内专任教师负责,在校内开展教学,着重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基本技能。依托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开展职业、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

专项段(第34学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着重传授学生专业单项技能。依托专业主干课程,从行业和职业的角度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同时,使学生初步具备职业、创新创业的专业能力。

综合段(第5学期的前五周),以“综合性”项目为教学载体,培养学生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依托专业核心课和“综合性”实战项目,对有职业、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学生了解和体验职业、创新创业过程。

岗位段(第56学期),以合作企业实际岗位为依托,通过顶岗实习途径,使学生参与实践生产,培养学生岗位知识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成立资源开发团队

携手企业,组建“行校企”专业群课程资源开发团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制定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开发与建设管理规范。持续开展教学资源开发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与开发水平。

2.制定专业群标准规范

基于专业群课程体系,对接互联网产业职业标准,分析专业群对应岗位核心能力,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根据岗位所需知识点与技能点选取课程内容,校企共同实施、完善课程标准。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入信息技术行业新技术,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建成专业群核心课程标准。

3. 校企合作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依据课程标准,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按照岗位能力递进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由浅入深学习规律,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在线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提问等教学活动,并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在课程建设中,专业群任课老师要完成五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1 专业群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建设标准

负责人

完成时间

1

计算机网络技术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李卓

2023

2

Premiere影视后期编辑

史晓琼

2023

3

网页设计与制作

雷烨

2023

4

MySQL

徐红伟

2023

5

Python程序设计

邹丽洁

2023

4.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资源建设

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掌握企事业单位职业岗位用人需求,对接“1+X”证书制度。建设对应新信息技术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及其他社会学习者提供技术技能提升平台与再就业技能储备。

(三)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

1.新形态教材建设

组建由校企共同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制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规范和标准。

建设一批新形态一体化等精品教材,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照职业岗位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部分核心课程的教材,开发基于企业真实环境,包括实践教学标准、指导书。聚焦“1+X”证书制度,引入信息技术相关职业标准,与企业合作,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编制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教材。

2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建设标准

负责人

1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

等级认证培训教材

高上雄

2

Linux操作系统

新型活页式教材

岳虹

3

Web前端开发

等级认证培训教材

邹丽洁

4

信息技术拓展部分

精品数字化教材

公共课教师

5

Hadoop大数据平台搭建

新型活页式教材

徐红伟

6

Jave程序设计

工作手册式教材

高洪云

7

计算机网络技术

新型活页式教材

李卓

8

Premiere Pro CS实例教程

新型活页式教材

史晓琼

9

Dreamweaver实例教程

工作手册式教材

史晓琼

10

网页设计与制作

工作手册式教材

雷烨

2.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面向信息技术的“基础、专项、综合、岗位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组建专业群教学工作小组,重组模块化教学内容,组建校企融合、跨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团队。教师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专业群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根据职业岗位标准,选择若干模块教学单元,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每个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流程图。针对每个模块教学单元,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确定该模块学习达成度指标,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共同选择不同的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四)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

1.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依托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与安恒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产业学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金牌讲师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其行业权威优势,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发展方向。多渠道培育校内专业带头人,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选拔名具有高级、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培训与学习、赴企业实践,参加软件开发项目等,更新教育理念,开阔国际视野,提升业务水平。

2.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成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经过培养,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上和经济上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从而使团队教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

3.聘请兼职教师,扩充人才库

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定期组织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兼职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同时为师生传授企业文化,传承精湛技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五)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

在对专业群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重新构建的基础上,系统设计专业实训支撑体系,提升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改建完善、新建逐步建成一个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保障。

1、建设校内实训室

对接专业群核心课程,整合原有实训室,改建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新建“学、训、赛”一体的信息安全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从学生到准工程师的转化,最终服务于当地信息技术产业经济的发展。

表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表(单位:万元)

实训室名称

/

预算(单位:万元)

1

综合布线实训室

100

2

网络技术实训室

250

3

信息安全实训室

新建

690

4

大数据实训基地

改建

260

1300

2、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群

甄选优质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群,满足专业群校外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需求,推进“一专多能、一岗多职”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学生多岗迁移发展需求。

(六)创建技术技能平台

1、建成1个创新工作室,创建技术技能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技能成长进步。

2、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强化团队业务能力,提升科研项目层次,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群社会影响力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信息技术专业群能够在行业内的同类院校中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学院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ICT产业学院、IDC产业学院。

(七)强化专业群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

对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为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针对信息技术,实施产教融合项目,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项目,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行业企业发展。

2.开展“1+X证书和行业企业培训认证

引入1+X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建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评体系,开发配套综合性训练项目,实施1+X证书制度和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针对不同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Web前端开发、网络安全运维等模块化培训项目。利用专业群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及其他社会学习者提供技术技能提升平台与再就业技能储备。

(八)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

组织并鼓励老师通过互联网(如:易网公开课等)学习国外教学理念和先进的专业技能,学习先进教学与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国际视野,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和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融入专业群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

(九)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组织、经费、质量三大重点保障,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各项目建设工作组,由系部领导任项目组长,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监督落实执行情况。由各专业负责人担任工作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负责实施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工作。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严谨的专业群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经费的按时到位,进而使专业群的建设进度得到保障。

3.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从规划、建设、运行各环节的专业群评价体系标准,定期对专业群建设要素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长效发展。同时,建立专业群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信息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方向结构,推进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五、预期成效

5 项目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表

序号

建设任务

主要内容

标志性成果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构建和实施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将分阶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投入运行。

1.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优势分析报告)。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专业群核心课程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

2.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

2.精品在线开放课院级3门,省级2门。

3

教材与教法改革

1.数字化教材;

2.等级认证培训教材;

3.新型活页式教材;

4.工作手册式教材。

1.数字化教材1部;

2.等级认证培训教材2部;

3.新型活页式教材4部;

4.工作手册式教材3部。

4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打造影响力高的专业带头人;

2.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3.形成稳定、规模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1.名师工作室1个;

2.教学团队1个;

3.科研课题项目3;

4.教师教学大赛获奖3;

5.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奖3项;

6.引进企业专业带头人2名;

7.特聘产业导师3名;

8.双师比达80%.

5

教学实训基地

1.改建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

2.构建校外实训基地;

3. 改建大数据实训基地。

1.完成综合布线实训室改建;

2.完成网络技术实训室改建;

3.完成信息安全实训室建设;

4.完成大数据实训基地改建;

5.建设1个校外实训基地。

 

6

技术技能

创新服务

平台

1.建立创新工作室。

2.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1.建立1个创新工作室。

2.学院与合作企业ICT产业学院。

3.学院与合作企业IDC产业学院。

7

社会服务

1.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

2.开展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

开展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600人次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先进教学与管理模式,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引进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并融入专业群3门课程标准。


、保障措施

建立组织、经费、质量三大重点保障,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各项目建设工作组,由系部领导任项目组长,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监督落实执行情况。由各专业负责人担任工作组组长,带领团队教师负责实施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工作。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严谨的专业群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经费的按时到位,进而使专业群的建设进度得到保障。

6 经费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2021

2022

2023

合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0

2.00

2.00

6.00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0.00

20.00

20.00

50.00

教材与教法改革

2.00

8.00

8.00

18.00

创新型教学团队

2.00

8.00

8.00

18.00

教学实训基地

300

500

500

1300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0

50

50

110

国际合作与交流

2

4

4

10

合计

334

592

622

1512

3.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从规划、建设、运行各环节的专业群评价体系标准,定期对专业群建设要素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长效发展。同时,建立专业群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信息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方向结构,推进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